文体活动指什么文学题材有哪五种新闻体裁的区别
日前,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当代作家基地和《青春》杂志社主办的第四期“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在南京举行,来自文学、社会学、人类学新闻体裁的区别、历史学、新闻界等多个领域的作家、学人深度探索“非虚构”这一线年《人民文学》杂志增设“非虚构”专栏以来,非虚构这一舶来的文体在中国已经实践十年
日前,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当代作家基地和《青春》杂志社主办的第四期“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在南京举行,来自文学、社会学、人类学新闻体裁的区别、历史学、新闻界等多个领域的作家、学人深度探索“非虚构”这一线年《人民文学》杂志增设“非虚构”专栏以来,非虚构这一舶来的文体在中国已经实践十年。如今,各大主流文学刊物的大类除了小说、诗歌,还有就是非虚构了。近几年非虚构更有向人文社科领域全面敞开的趋势,一些文学奖项的“非虚构”名目,常常颁给了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正如工作坊发起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金理所说,这固然代表了文学界一种柔软的身段,但非虚构在不断开放的过程中新闻体裁的区别,这个文体的规定性也日趋模糊。
尤其是,网络时代“素人写作”流行,媒体将所有标榜“记录”的日志、真实故事、抖音视频都增容到“非虚构”名下。什么都可以叫作“非虚构”,那它是不是也就不存在了?
“非虚构最重要的特质就是介入中国当下和现场的勇气和能力。”工作坊另一位发起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认为,在这一概念被严重滥用的时刻,回到它2010年前后提出之时所站立的精神原点,就显得格外重要。
“我不是很在乎非虚构和虚构概念的学理辨析,我在乎的是‘非虚构’的态度、精神和路径,究竟能不能进入中国的当下和中国的现场”。他说。
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非虚构文学,究竟能够提供哪些社科研究与虚构文学都不能提供的东西?它会不会成为一种社会学、人类学的普及读物或是作家的业余社会调查?与会社会学者和作家的发言,可以形成观照。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是今年最受关注的非虚构作品之一《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的作者。他的这部社会调查笔记,聚焦深圳三和市场的青年农民工群体,以白描手法还原“三和大神”真实面貌:干一天玩三天,吃廉价的食物,经常睡大街,“留城无望,返乡无意”……管窥社会剧烈变革之下的城市化问题。不过文学题材有哪五种,田丰自嘲,“学界对这种浅显的书意见很大”。
田丰说,网络当中关于三和青年的报道,大量采用一些极端的人物作为例子,吸引人们的关注。但是社会学不能拿一个极端的案例代表一个群体的真实的状况。极端的案例,对于强调特殊性的文学来讲是很好的素材,但从研究的视角出发却是不够具有代表性、不够严谨的。通常一个调研下来,搜集的70%的资料会被舍弃,因为代表不了整体。此外,极端案例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没有人是一步达到极端状态,都是一点点掉落下去的,这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无法用一个简短的报告来概括文学题材有哪五种。
对比社会学与文学,田丰反思道,社会学研究在写作时要求剔除情感因素,所以研究显得缺乏“人性”。如果社会学能够将情感的因素、人性的因素放到作品当中新闻体裁的区别,作品将会更加接地气。不过,这是强调价值中立与剔除情感的社会学所无法接受的。
谈到不久前《人物》公众号的爆款文章《外卖骑手文学题材有哪五种,困在系统里》,田丰说,这篇报道其实来源于社科院新闻所同事的一篇论文,而且是几年前发表的,媒体进行转化之后,却引起了这么高的关注度,进而倒逼外卖平台优化机制,彰显了写作介入现实的力量。他说,最近几年社会学界也做了很多关于快递小哥的研究。2018年组织过一次快递小哥的大调研,全国31个省、直辖市,70多家单位,同时研究快递小哥,“不过这些研究成果很平常地就过去了”。因为太整体性了,无法在故事层面激起大众强烈的共鸣和同情。在这个意义上,田丰认为,非虚构、纪实文学能够更好地为无声的群体发声。
作家梁鸿和袁凌都认为,非虚构如何区别于新闻报道或者社会调查报告,关键还是在于文学性。梁鸿说:“非虚构可以学习社会学那种兼具理性和感性的能力,但是最终的任务不是总结和归纳,而是发散和深入。文学的任务是书写情感的复杂度,包括社会的复杂度,但是最终不是告诉你一个确定的结论,而是告诉你还有很多可能性,或者讲出人本身、社会本身的矛盾性。”
袁凌说:“非虚构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对虚构的一种反驳、反叛。当下的小说走到了一个很大的困境里面,由于想要打造一个似是而非的替代性的满足,已经走得太远了,就是一个白日梦,这个东西会让人入迷,但是文学会萎缩,会失去对现实的思考。”非虚构写作的当务之急就是保存住这种在虚构文学中已经渐渐枯萎的文学性。一个途径是突出它的问题意识,另一途径则是在实际经验之上进行开掘文体活动指什么,关心个体或群体的命运、状态,但这不是去找标本意义、典型意义。
他认为,现在很多非虚构文学奖都颁给了社会学著作,社会学介入非虚构是好事,但是好事过了头可能也有问题。“我们不能指望社会学作为非虚构的主流,就像我们不能把新闻特稿作为非虚构的主流,新闻特稿是非虚构的重要门类,但是你停留在这里文体活动指什么,就会变成一种特别的腔调——以小见大。写小人物,不是写他本身,是在他身上找中国人新闻体裁的区别、找标本、找典型。而这,不是非虚构本来的意图。”
说明“非虚构能为虚构提供什么”。文中有个让她印象很深的段落:骑手初到新的城市,不熟悉路况,天天被扣钱,有一次和麻辣香锅一起摔在路上,这让他觉得很无能。后来新手变成了道路上的超速高手,在和同行扎堆逆行时,甚至体会到一种顺畅感。
“他能通过逆行超过那些循规蹈矩的人,超过城市里面的白领和上班族,超过红绿灯,超出算法、系统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这时他又反过来体会到一种自由感、对自我的控制感,还体会到与其他外卖员扎堆逆行的那种呼啸而过的集体感——这就是能动性。”
平常大众印象中,往往把外卖员视为“可怜的打工族”,去想象他们一个更好的未来时,就觉得,他如果能成为一个城市里面坐办公室的白领就好了。但是这篇非虚构提醒我们,逆行背后的“掌控感”可能是我们平时不太容易注意的事实。成为城市里面的白领小职员,并不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淡豹说,这种“顺畅感”也多次出现在王安忆的小说《乡关处处》中,小说里的阿姨月娥骑电动车,电动车可以超速,自行车、汽车不能闯红灯,因此月娥有一种超越其他人的感觉。
说到“阿姨”,淡豹认为,很多作品还带着上世纪十年代的刻板成见。“某部写阿姨的短篇小说集,三分之二的小说里面都有一个‘年轻漂亮的阿姨’,对城市里面的糟老头子动了真情。这种描写可能有对十年代‘小保姆’进城后一些社会现象的观察,但如今实在不是这样文学题材有哪五种。现在的阿姨通常是已婚妇女,理想往往是要提高工资,帮助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现实中,阿姨很大精力要花费在防范性骚扰上面。”她认为,阿姨、快递员、被标签了的“边缘群体、底层”,是非虚构、虚构都关心的内容,在写这类人群时,写作者一定要打破刻板印象,挖掘出具体的生活,不要总想着让“我们”去拯救“他们”。
《上海文化》副主编张定浩认为,虚构、非虚构没有绝对的界限,因为任何叙事都带有虚构性。即使所用的材料都是真实的,对材料的“主观编排”也是一种虚构。任何写作都跳不脱三种叙事:一种是写了全部的事物、全部的人,一种是写人们想看到的事物,还有一种是写作者自己有能力看见的事物。他理想中的非虚构,应该努力书写全部的事物,避免剪裁、编织故事,反对诱导性写作。“很多作品都有这样的问题,预设了某种情感,你必须接受,你不接受,读者会觉得不安。应该让读者参与进去,每个人看到的东西可能不一样。”
《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方岩认为,界定什么是虚构、非虚构并不重要,它们都是寻找真实的某种方式。“比如我们看《罗马帝国兴亡史》《史记》,这当时是史书,是一个典型的非虚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我们对于相关知识的精细的梳理,发现其中很多事实是站不住的,渐渐将这样的文本从非虚构挪到虚构,把这样的东西当作虚构的经典来看文学题材有哪五种。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今天依然能够从中看到那个时代的真实。”
非虚构写作平台“三明治”今年7月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买了一盒哑铃》的作品。作者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文体活动指什么,某天在陪孩子奔跑玩耍的时候,突然漏尿,裤子全都湿透了,到医院被确诊为盆底肌障碍,在治疗过程中,她发现不少女性生育之后有了各种各样的病症。作者带着愤怒写这个故事,因为“书里面都是在教女性怎么从怀胎开始养一个健康的孩子,但是没有人告诉她们,生产过程中会遭遇什么,会有什么伤害,如何尽可能地减轻这些伤害”。
“三明治”平台主理人李依蔓介绍说,平台作者大多数是没有写作经验的“素人”,为了帮助他们把故事写得更有文学性,平台会提供付费的写作辅导,“短故事学院的项目里,付669元写一个故事;还有一个‘每日书’,每日写300字,写30天,付239元;还会邀请作家学者开设工作坊,针对更具体的专题进行授课,收取一千到两千元的费用。”
不仅仅是三明治、正午、谷雨、真实故事计划、人物、每日人物这类非虚构平台在给“素人”提供了表达的渠道新闻体裁的区别,抖音也已“变成了一个非虚构的海洋,包括快递小哥,每天都在展示他们的生活”。上海大学讲师汪雨萌说,“非虚构”已经成为平民写作者的狂欢。她肯定了“三明治”这类平台的意义。“草根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想要建立自己的人设,但是他们建立不了,有三明治这样的平台告诉他们怎么去写,他就能把自己的故事很完整、全面地表达出来。”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研究员康凌却认为,需要警惕流量资本主义对非虚构概念的征用。他发现传统的“三结合”——“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领导出思想”文学题材有哪五种,这样的方法正在被非虚构写作平台广泛使用、生产出新的产品来。“只不过,原来群众不需要花钱的,现在群众需要付费把生活交给平台,让他们教你怎么写作。”非虚构不再承担它在诞生之初被赋予的关切现实、介入现实的使命,而是沦为了商业逻辑主导的文学产物文体活动指什么。
正如很多人在讨论中提到的,报告文学在八十年代也是出过优秀作品的。但经过九十年代企业软文洗礼后的报告文学,已经失去了对现实发声的能力。出于对报告文学和虚构文学双重的“不满”——不满以小说为代表的虚构,和以报告文学为代表的纪实,无法回应今天的时代,无法和当下建立真实有效的关联,这才有了“非虚构”的提出。康凌提醒,“如果我们观察报告文学的历史,大概可以想见非虚构的未来——非虚构概念在被不断地征用,耗尽它的可能性之后迅速地在文学史当中被收编,重新放置到一个安全的位置上”。
“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由评论家何平和金理共同策划,以上海和南京的文学批评家为主体,邀请国内活跃的艺术家、诗人、小说家和出版人,每年就一个话题进行对话和交流,旨在为两地青年批评家构建常态的文学交流平台。《文学双城记:青年道路》是对连续三届“双城文学交流工作坊”的整合与记录,关注当下青年的写作生态,呈现青年写作新特质。
- 标签:文章包括哪些文体
- 编辑:刘课容
- 相关文章
-
中学语文文体什么叫文体不限新闻写作如何写文体
体裁常识是测验中是比力常见的,许多经常使用的辞汇背后都有一段故事甚么叫体裁不限,大概是一个典范的诗文出处…
-
文体学的作用四大文体和四大体裁,文体不拘的意思
提到《轮回日报》,就要想到王韬,想到报章体裁,想到维新派的办报思惟,这类遐想影象法也是在背诵消息史经常用到的…
- 中学语文文体文体学的定义古代的三种文体
- 文体学是研究什么的新闻稿是一种文体吗2023年7月13日
- 文体不拘的意思中国古代的四种文体新闻文体的特征
- 新闻文体举例新闻文体主要包括中学语文文体
- 新闻评论是什么文体新闻文体包括哪些2023年7月13日文体不限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