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文体指的是文学文体学指什么古代文体有哪些举例
我国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除《红楼梦》外,尚有《三国演义》《水许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为什么《红楼梦》又独独高居于其他名著之上而被推崇为最伟大、艺术成就最高的巨著呢? 在《红楼梦》之前,我国的长篇小说,总是在述说前人的故事,或取材于史书,或据传说演绎,即便有取自当代社会的,也多为奇闻轶事之类,仍属不相干者在说他人的故事
我国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除《红楼梦》外,尚有《三国演义》《水许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为什么《红楼梦》又独独高居于其他名著之上而被推崇为最伟大、艺术成就最高的巨著呢?
在《红楼梦》之前,我国的长篇小说,总是在述说前人的故事,或取材于史书,或据传说演绎,即便有取自当代社会的,也多为奇闻轶事之类,仍属不相干者在说他人的故事。所以小说是小说,作者是作者,读者、评论者也只看小说写得如何,却没有人去关心小说的作者,因为谁都知道那些作者,不论是罗贯中、施耐庵或吴承恩,都与诸葛亮、宋江、孙悟空等拉不上任何关系。所以,当时人索隐《红楼梦》写的是谁的故事时,总从顺治皇帝与董鄂妃、纳兰明珠与纳兰性德、张侯家事或康熙间的一批名人名臣的事去比附,再也想不到作者在取材上会有全然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思路,开始用现实题材进行创作。
《红楼梦》一反从前只取古人或他人故事来编写小说的旧方法,它是在作者亲见亲闻、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切的生活素材基础上创作的。但《红楼梦》写的不是一家一事一人,它不是自传体小说,也不是小说化了的曹氏一门的兴衰史,虽则在小说中毫无疑问地融入了大量作者自身见闻、经历和自己家庭荣枯变化的种种可供其创作构思的素材。只是作者搜罗并加以提炼的素材的来源和范围都要更广泛得多,其目光和思想,更是从几个家庭扩展到整个现实社会和人生,
《红楼梦》一出来,传统的写人的手法都打破了,不再是好人都好,坏人都坏了。作者如实描写,从无讳饰;因而,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这一看法,是鲁迅先生首先提出来的。
诸葛亮在小说中是一个十足理想化的甚至神化了的人物,成了智慧的化身,你很难从他身上找出什么缺点来;高俅先是流氓无赖,后成奸邪权臣,你也找不到他还有哪一点可以肯定的,除了踢得一脚好球;倒是神话人物孙悟空、猪八戒还复杂一点。贾宝玉、林黛玉、贾探春、史湘云、晴雯,都非十全十美;贾琏、薛蟠、贾雨村,也并未写成十足的坏蛋。至于像王熙凤那样的人物,更不能简单化地将她归之于好人或坏人之列。所以,用“正面人物“反面人物”的文艺理论去套《红楼梦》,是完全行不通的。
《红楼梦》综合体现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小说的主体文字是白话,但又吸纳了文言文及其他多种文体表现之所长。小说中写入了大量的诗、词、曲、辞赋、歌谣、联额、灯谜、酒令……做到了真正的“文备众体”,且又都让它们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拟写小说人物所吟咏的诗词作品,能按头制帽,做到诗如其人,——适合不同人物各自的个性、修养、特点。同样是咏白海棠,林黛玉的纯洁高傲、孤独伤感,薛宝钗的朴素淡雅、矜持内敛,各有自己的特点,互不相犯,这一点尤为难得。还有些就诗歌本身看,写得或平庸、或幼稚、或笨拙、或粗俗,但从模拟对象来说,却又是惟妙惟肖、极其传神的作品,又可看出作者在小说创作上坚持“追踪蹑迹”地忠实摹写生活的美学理想。
《红楼梦》写到的东西太多了。诸如建筑、园林、服饰、器用、饮食、医药、礼仪典制、岁时习俗、哲理宗教、音乐美术、戏曲游艺……无不头头是道,都有极其精彩的描述。故小说曾被比作百科全书。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去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和故事,而是从日常生活中去发掘艺术的宝藏。他不仅在所谓家常琐屑“儿女痴情”中深刻地揭露了那一社会的丑恶和黑暗,而且还找到了埋藏在生活中的美和诗意。
不仅如此,曹雪芹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许多性格鲜明而又复杂的人,一扫过去那种单线条式的或脸谱化的手法。他继承了宋元以来许多以爱情为题材的戏曲、小说的优良传统,同时又打破了那些幻想的、不现实的虚构(如“还魂”“离魂”之类),使《红楼梦》充满了现实生活的气息和深刻的时代内容,环绕着爱情描写了广阔的社会现实。
曹雪芹还打破了一种在中国文学史上最难打破的现象。这就是一国古典戏曲小说题材因袭(虽《水浒传》亦不可免)的顽固现象,完全从现实生活中提取人物和情节。《红楼梦》中的人物,不像许多古典戏曲小说可以在前代文学作品中找到他们的原型,而是曹雪芹独立把他们创造出来的。或者说,许多生活中的人,曹雪芹第一次把他们带进了文学的领域。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又是第一次作为一部带有某种自传色彩(而非“实录”)的长篇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它虽然取材于作家自己所经历过的生活,并可能在作品的主人公身上留下自己的影子,但它是对生活加以提炼、概括并通过艺术的想象和虚构(即所谓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所创造出来的一部文学作品。它的出现,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上表现了这样的一个重要特色,即发扬了以亲身体验过的生活为创作基础的现实主义原则。
由此可见,曹雪芹是一个自觉的现实主义者。这一自觉是中国文学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作家天才地继承了前代的艺术成果而又打破了许多传统束缚的结果;同时也是与当时文学上所存在的公式化、题材因袭等不良倾向斗争的结果。而现实生活则是促成这一自觉的最坚实的基础。
A.在《红楼梦》之前,中国长篇小说中的人物与作者没有关系,而《红楼梦》则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基础上创作的。
B.中国的长篇小说,在《红楼梦》之前,取材于古人或他人的故事,而《红楼梦》则是取材于历史上的一批名人与名臣。
C.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去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和故事古代文体有哪些举例,而是从“家常琐屑”“儿女痴情”中发现生活的美和诗意。
D.在《红楼梦》之前,许多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在前代文学作品中找到原型,《红楼梦》人物则是作者的独创。
A.在《红楼梦》之前,中国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好人都好,坏人都坏,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不成功的。
B.《红楼梦》中拟写小说人物所吟咏的诗词不是装饰品,而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C.宋元以来,许多以爱情为题材的戏曲、小说,往往有一些幻想的、不现实的虚构,《红楼梦》中则没有虚构。
D.第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红楼梦》取材于曹雪芹亲身经历过的生活,主人公身上留下了作者的影子。
4.材料一谈到了《红楼梦》诗词的特点,请指出下面这首诗是哪个红楼人物所写,并结合材料说明理由。(4分)
《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文学文体学指什么,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日日夜夜他坐对一幅彩色的黄山照片,他们相对无语,却似乎隐隐约约地沟通;①他喃喃对它诉说一些相思和向往,仿佛那郁绿的松梢会摇动,那奔泻的松涛就是答复。实际上,黄山对他来说还真陌生,他从没到过太平县境,他所看到的黄山只是一小幅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劣质印刷品。也不知翻照多少遍了,粒子粗糙,影像模糊,一幅摄影却变成一张点画,但就这样,还珍宝似的压在玻璃的正中央。
别无他故,只因为黄山是皖南的一部分。他是泾县人,泾县离黄山还远着,还有300来里地;但是他贪婪而霸道地据为他故乡的一部分。为的就是那份日思、夜念、难以排遣、无法诉说的浓浓乡愁。
长时日地坐对,凝视、仰望那迷漫云雾,氤氮岚气,那朝瞰夕晖的金光灿烂,不就是自家后门边河对面的四顾山?一声无来由的汽车喇叭惊扰了他,再仔细些一看,才不是!四顾山圆润、敦厚、婉约、土气,怎比得这峻峭、挺拔、瑰丽、秀逸的黄山?他有些泄气,燃起一支烟卷,又陷入沉思;还是比得的,黄山虽好,毕竟不是我泾县后人的;四顾山也有黄山的不及之处,比如朴拙、野趣、憨土之气等等。
四顾山,他总共上去过两回。两回都是懵里懵懂,上山时都是漆黑的深夜,虽然都打着火把,火把的光亮只及一两丈远,要不是跟着大队人走,恐怕连下山的路都找不着。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今老了,有了些微常识,才知道四顾山在全中国诸大山岳中一千名以内是排不上榜的。和五岳相比,只不过是座小丘;在他的心中,世上没有一座山比得,因为四顾山是他最熟悉、最亲切的家山。
把黄山故作四顾,是极其勉强无奈的;从来名山胜水,要得诗人名士咏吟品题,四顾山地处偏僻四种文体指的是,无此福气;好像现代的地理学家和摄影家也从未履临斯土,为了养我乡愁,暂把黄山借来一用罢,
那天晚上,他陪好友去和明晨离台的摄影家话别,那摄影家正在装箱打包,他看到其中一幅似曾相识,心中大动,忙说:“那幅不是黄山吗?”“正是。”“卖不卖?”“先生你要吗?”
他根本没有考虑到售价问题,以平常的常识判断,摄影总是照片,是可以一再复制的,售价总不会高出油画、国画和水彩,三两千元大概够了。下楼后好友告诉他每幅售价1万整,吓得他舌头半晌缩不回去!
如今这幅摄影作品已在好友手中提着,他也只好咬着牙关认了。好友知道他经济情况很不好,说由她付款,他坚决不答应。
挂在电视机的上方,对面的长椅正是他平常阅读、看电视以及玄思冥想的座位。自从有了黄山图,他的头颅开始15度的抑扬,夜以继日地读啊、认啊的古代文体有哪些举例,这以后竟成为他日常正规的课业。虽是相对无言,却能互通讯息,不管山岚云霭、谷风松涛,都能了然它们的语意,如比手画脚的手语一样,聪人懂得;图若有灵,当也能从泪眼中读出他的思念与狂恋!
③读图的时候,也很有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浑然境界,心中好生舒畅通泰。但两者层次悬殊,李白是诗人与哲人的情境,他是个极其俗鄙的游子,只为了抒发、诉说浓烈的乡愁四种文体指的是,所以要故意地“疑将黄山作后山”了。
他常搜索枯肠地写些故土风物的小文,别人或许觉得无甚足观,而他却慎重将事,摊开稿纸之前,几乎有沐浴斋戒、焚香顶礼的虔敬,一如抄经;他把平日的朝思暮想、感恋怀念发展成一种感恩的反刍。那宛如一坛陈年老酒,愈久愈甘洌香醇,愈久愈平和醪厚。其实家山对他来说应是模糊的,自12岁那年离开故乡,就再没有机会踏进斯土半步。12岁只是个少不更事的小不点,因为身在此山中,也不曾对山川草石多做深入的了解,而且足迹所及也只是附近几个村庄,离家25里的县城,总共只去过一回,但他对故乡似要比他住了30多年的还熟稔,第一眼看到那幅照片,就认出是黄山。
那幅图的取景只是黄山一个小角落,不是名气响亮的天都峰、始信峰、蓬莱三岛、飞来石等等的名胜;但他竟一眼认出,好似老朋友久别重逢。这就是故国家园给予他的精神感召!
他没有跟家人联络过,看到别人接读家书的欣喜和悲愁,他的心头更是酸湖翻搅。主要原因是他这40年来一直坎坷蹭蹬,一事无成,乏善可陈,没脸向家人报告近况;二则故乡亲人都已年迈凋逝。
新近从同乡处辗转得悉,他的老父业已作古,由于消息来源九转十八弯,又欠详尽,强迫着自己不去相信。回到家立即摊开一叠纸,恭恭正正地写下:“父亲大人膝下……”
离开父亲膝下已达44个年头,1万多个日子离乱分别,有多少话语、多少思念要倾吐诉说?但父亲业已作古,这封和着血泪的家书竟是欲寄无从寄了。也罢,我就用依稀的,不标准的,几乎遗失了的泾县土话读给壁上的黄山听,山山相连、血脉相通,请你转达给四顾山听,父亲的坟墓一定葬在四顾山脉的某个小丘的山麓。④父亲啊,你听得到不肖游子遥远的呼唤吗?!
A.四顾山虽是家乡的山,却记忆模糊,有些土气,没有黄山的峻峭、瑰丽,所以“他”将黄山的照片挂在墙上
B.“他”的经济情况很不好,却坚决不让好友付款。“他”买的不仅仅是一幅摄影作品,更是一帖解愁药。
C.“他”40年来没有跟家人联络过,得知父亲去世,却要写一封欲寄无从寄的家书,表现出游子的心酸与思念。
D.最后一段运用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抒发的感情更加真挚强烈,进一步增强了作品感染力。
A.句子①中的“摇动”“答复”,化静为动,让人感到似乎隐隐约约的“沟通”,表现“他”对故乡浓厚的感情。
B.句子②将黄山比作相府千金,将四顾山比作采薪的村姑,两座山形象鲜明,各有其美,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热爱。
C.句子③引用李白的诗句,写出了人与山“相对无言,却能互通讯息”的境界,“他”的心里悠然自得,舒畅通泰。
D.句子④表层的意思是儿子对去世的父亲的愧疚与呼唤,深层意思是漂泊的游子对故国、家园、亲人的呼唤。
8.“他对故乡似要比他住了30多年的还熟稔文学文体学指什么,第一眼看到那幅照片,就认出是黄山。”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线.作品以“坐对一山愁”为题目,有什么含义?以此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者,岂少也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为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已而已,而族之人操壶瓢为沟中瘠者,又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范仲淹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仲淹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B.范仲淹去世的时候,遗体没有好衣服装殓,儿子也没有钱办好丧事。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
C.许多身居三公高位的人,享受着优厚的俸禄,可他们族里的人却不能进他们的大门,与范仲淹形成了对比。
A.两首诗的题目都是“石头城”,但刘禹锡重在表达被贬多年的失意,而刘翰重在表达故土沦丧的悲哀。
B.“旧时月”的“旧”有“今月曾经照古人”之意,“旧苑东”的“旧”则是在绿草映衬下的破败荒凉。
C.“空城”直接点明城的荒芜寂寞,“空江”写江面空空荡荡,以江空映衬城空,两个“空”异曲同工。
(1)李商隐《锦瑟》中有“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句子,白居易《琵琶行》中也有写到杜鹃的诗句:“______?______。”
(2)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论述了五代后唐由盛转衰的原因,说“______,______”,这是自然的道理。
(3)临近高中毕业,小刚在同学的留言簿上写了两句古诗“______?______。”,祝福同窗好友明天更美好。
过敏性鼻炎又称反应性鼻炎,是指鼻腔暴露在过敏原的环境下,刺激到免疫系统产生反应,引起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
A______:一种是常年性过敏性鼻炎①,一般冬季易发病②,常同全身其他性疾病并发③。一种是季节性过敏性鼻炎④,多在春秋两季发病⑤,迅速出现症状⑥,发病时间可为数小时⑦,数天至数周不等⑧,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
过敏性鼻炎常见症状主要有发作性打喷嚏、流清鼻涕、鼻塞、鼻痒等,通常在早间和晚间会加重。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一些全身症状,像乏力等身体不适。
临床可通过变应原皮肤试验、鼻黏膜激发试验等辅助检查进行确诊。 B______ ,其中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抗组胺的药物、减充血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鼻用糖皮质激素。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月亮慢慢地藏到了树的那边,人们散去了。耳边静下来,只有碾坊里传出“吱吱”的听惯了的声音,显得分外悦耳,像小提琴奏出的田园曲。流水般的月光透过树隙,激起了一朵朵浪花,零星地溅在我身上,凉丝丝的。石桌上也印着一片斑驳的影子,这影子里分不出什么是叶片,什么是果子。一阵微风吹来,带着落英的香气,像是从月光里浸透出来的。树上的叶儿动了,地上的影子乱了,月光像皱起一层细细的波纹。又一阵风凭空扑来,树枝开始来回地摆晃,月亮在中间忽明忽灭,光影在身旁摇曳不定,犹如跳烁着阳光的水面,耳边也似乎响起了钢琴上清脆而激烈的旋律。我甚至担心起那只在石桌上跳跃的水杯,伸手去抓,抓住了,光与影却又在我手上来回飘荡。真有点“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了。站起身,走到院中,望望明月,依然像张微笑的脸,在天宇中一动不动。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石桌上也印着一片斑驳的影子,这影子里分不出叶片和果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1.月亮的光与影本来没有声音,为什么作者说“耳边也似乎响起了钢琴上清脆而激烈的旋律”?(3分)
2.B【解析】A“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不成功的”错。“好人都好,坏人都坏”,并不意味着“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不成功的 ”,否则就不是名著中的典型人物了。 C“ 《红楼梦》中则没有虚构 ”错 。《红楼梦》是有虚构的,只是 “ 打破了那些幻想的、不现实的虚构 ” 。 D“ 第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 ”错。《红楼梦》“是第一次作为一部带有某种自传色彩(而非“实录”)的长篇小说”,“可能在作品的主人公身上留下自己的影子,但它是对生活加以提炼、概括并通过艺术的想象和虚构,所创造出来的一部文学作品 ” 。
3.C【解析】“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错。材料二第五段论述了《红楼梦》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之一,即 “ 发扬了以亲身体验过的生活为创作基础的现实主义原则 ”,没有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
理由:①“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借高洁的梨蕊和傲骨的梅花,表现出林黛玉的纯洁高傲;②“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带有愁戚伤感的感彩,表现出林黛玉的孤独伤感。 (分析其他诗句言之成理亦可)
(评分参考:根据材料一第六段,林黛玉白海棠诗的特点作答。指出林黛玉古代文体有哪些举例,1分。两点理由,写出一点得2分,写出两点得3分。共4分,能结合诗句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不同点:材料一强调的是《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主要表现,材料二强调的是《红楼梦》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意义。
(评分参考:相同点共3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不同点共3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6.A【解析】“黄山的照片”已经成为故国家园的象征,“将黄山的照片挂在墙上”,并不是因为四顾山土气,黄山峻峭、瑰丽。
7.C【解析】“‘他’的心里悠然自得”错。虽然也有“相对无言,却能互通讯息”的境界,但“他”的心里不是“悠然自得”。
③这种诚挚纯真的乡土情怀,正是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赤子情怀。(评分参考: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①从结构上看,全文以“一山”为线,连接今昔,沟通两岸,形散而神不散。②从手法上看,本文寓情于物,将浓浓的乡愁巧妙地寄托在“一山”之上。
(评分参考:含义2分,每点1分;好处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原文为“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意思是“他逝世后,后代子孙继续办理他的事业,继承他的遗志,像范文正公活着时一样”。
12.D【解析】 “范仲淹死后,当地百姓都画上他的像建立祠堂”错,应是“范仲淹活着的时候,邠、庆二州百姓及归属的羌人都画上他的像建立祠堂”。
13.(1)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做官的人则停止供给。(“俟”“与”“仕”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2)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知”“闻”“召”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14.①乐于施舍、周济族人;②自甘清贫,生活俭朴;③勤奋好学,不怕艰苦;④治理国家,崇尚忠厚。
(评分参考:每点1分,任答三点即可给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能结合材料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当他尊贵显达之时,购置近城保收的一千亩良田,称作“义田”,用来养育救济本家族的人们。(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予以资助。选择家族中年长辈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账目,经常总计收入和支出。每天的饭,一人供给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细绢。嫁闺女的发给五十千钱,闺女改嫁的发给三十千钱;娶儿媳妇的发给三十千钱,再娶的发给十五千钱;丧葬发给的费用和闺女再嫁的数目相同,孩子的丧事发钱十千。族人聚居的九十口,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它所收入的粮食,来供应在这里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无枯竭之时。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为官的人则停止供给。这就是它的大致情况。
当初,范公还未尊贵显达时,就曾有过这种愿望,而无力实现长达二十年之久。后来做了西部边境的统帅,又入朝参与主持朝政,从此才开始有了俸禄赏赐的收入,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愿。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他虽地位高俸禄多,却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逝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儿子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孙罢了。
唉!当今世上那些身居三公职位,享受万钟禄米的人,他们宅第雄伟、车驾华丽、歌妓众多、妻儿富有,仅是为了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不能登门的,难道还少吗?何况说帮助疏远的贤者呢?地位在他们以下的是卿,是大夫,是士,禄米充裕、享用丰富,也仅是为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拿着破碗讨饭,成为沟中的饿殍的,难道少吗?何况对于其他的人呢?这些人都是范文正公的罪人啊!
范仲淹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前往应天府,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说范仲淹很有名,就召请他到府学任职。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范仲淹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显贵,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与,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叹息。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归属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供奉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
15.A【解析】 错在“刘禹锡重在表达被贬多年的失意”“刘翰重在表达故土沦丧的悲哀”。两首诗都重在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16.①寓情于景。刘禹锡的《石头城》中有“山”“潮”“月”等,刘翰的《石头城》中有“草”江月等,寓情于景。
③动静结合。刘禹锡的《石头城》中“山”为静,“打”“过”为动,刘翰的《石头城》中“芳草”“明月”等为静,“雁声”为动,动静结合。 (答“视听结合”亦可)
⑤借古伤(讽)今。两首诗重在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同时也是借古讽今,隐含了对家国命运的担忧。
(3)示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评分参考:每空1分,有错字、漏字、多字均不得分)
19.示例:A.过敏性鼻炎分为两种B.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有很多C.如何预防过敏性鼻炎呢(评分参考:每空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20.①原文重复“什么是”,形成两个短句,节奏感强,具有音韵美;②原文用了两个“什么是”,语意得到了强化,突出了影子的斑驳迷乱。
21.通过想象,运用通感, (1分)将月亮的光与影写成“钢琴上清脆而激烈的旋律”,形象生动,突显了月亮的忽明忽灭、光影的摇曳不定。(2分)
22.D【解析】D“像”与“依然像张微笑的脸”的“像”都是喻词,构成比喻。A“像”表示猜测。B“像”表示比较。C“像”表示想象。
23.【解析】本题属于漫画材料作文。漫画上有一个人和一块大石头(障碍),还有“遇到障碍时,有人选择了转变方向,有人选择了突破障碍”的说明性文字。漫画折射的含义明显,说明性文字令人深思文学文体学指什么,审题的难度不大。题目旨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取向,以引发其对人生(社会、国家发展)的思索。
学生根据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立意、写作,只要在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符合相关要求,即可酌情给分。答案中的立意仅供参考。
1.一类文(60分一53分):①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材料典型、丰富、新颖;②文体特征鲜明,结构严谨;③语言流畅,有文采。
2.二类文(52分—46分):①基本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个别材料不切题;②文体特征较鲜明,结构完整;③语言通顺。
3.三类文(45分一38分):①部分偏离题意,中心松散,内容单薄,大部分材料不切题;②文体特征不鲜明,结构松散;③病句较多。
4.四类文(37分一30分):①完全偏离题意,中心分散,内容空洞,材料不切题;②文体特征不鲜明,结构混乱;③语言不通,错别字多。
1.对于文体特征鲜明、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阐发透彻、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语言得体有表现力且书写认真,能体现较高语文素养的作文要敢于按照一类文甚至是满分的标准赋分。
4.字数不足:600字以上,每50字扣1分;600—400字,35分左右;400—200字,25分左右;200字以下,15分以下。
5.抄袭:全篇抄,10分以下;抄袭一半左右,20分以下。大段抄背无关内容,在五类文中酌情赋分。
- 标签:文言文7种文体
- 编辑:刘课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