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乳女人香港九龙闹市的修锁匠:开班授课还调解家庭纠纷花花公子
新华社香港6月10日电 题:九龙闹市的修锁匠
新华社记者 丁梓懿
在香港九龙油麻地闹市区,有一家修锁店,名叫“黄华记”,已有50多年历史。修锁店的外形极具特色,被一层厚厚的绿色铁皮包裹。店内的业务不止修锁、开锁、售卖相关工具,还开班授课。
上世纪80年代入行的黄瑞昌是这家店铺的主人。年过半百的他笑称,自己的年龄仅比“黄华记”大一点。“我父兄都是锁匠,虽说这门手艺是家传,但我年轻时其实是做建筑的,后来因为70年代末建筑行业开始转淡,才被哥哥带入这一行。”
黄瑞昌回忆说,入行后最开始学习的知识是认锁,从锁胚、锁胆、锁的款式再到锁胆的原理都要掌握。基本功做扎实后,还需要勤奋练习拆锁、嵌锁。“熟能生巧,是学好开锁的不二法门。”
那时的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用来练习。“到了晚上,为了不打扰家人休息,我就跑到厕所练。”如今的黄瑞昌,单从锁的外表就能辨别出开锁需要的时间。
十几年前,黄瑞昌的主要工作是修锁,一把锁修修补补,可以用好些年。而现在,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家里的锁坏了,人们通常都会换新锁,除非是很昂贵的锁,才会找锁匠修了再接着用。他的日常工作变成了开锁。
谈到这些年来行业发生了哪些变化,黄瑞昌显得有些沉重。他坦言,这一行业如今面临着不少压力和挑战。
黄瑞昌说,以前专业的锁匠少,技术也好,很吃香,人们出钱修锁的时候也比较阔绰。现在,有一些不专业的人,只拿个电钻就出来争生意,开锁价格被拉低,形成恶性竞争,行业技术被小看。
黄瑞昌还提到,人们如今不用开实体店面,直接可以在网上或是手机应用软件上发放修锁广告。对于每月还要付一万多港币的店铺租金,黄瑞昌感到压力很大。
尽管面临不少挑战,但可喜的是,传统的开锁技艺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他们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相关知识。黄瑞昌说:“我每年都会带许多年轻学徒,他们学起来很认真,很用功。”
当初,黄瑞昌开班授课,一些学员问他,“当课程结束以后,还有什么渠道可以继续了解开锁行业?”于是,黄瑞昌便萌生了创建协会的念头。
这位“开锁发烧友”在2007年专门成立了香港锁匠从业员协会,目的在于增进行家的技术与学术交流,培养新一代锁匠。
回归以来,香港各行各业与内地交流更频繁,锁匠行业也是如此。
近年,黄瑞昌受到内地不少展会及企业的邀请,到内地厂房参观,与业内人士交流学习,了解锁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内地锁业的发展有很多值得香港借鉴的地方,协会可以组团去考察。”黄瑞昌说。
黄瑞昌现在比以往更忙了。“基本全年无休,没有特定假期。最多是每年到内地参加两三次会议,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向,就当作让自己休息一下吧。”他常常会在晚上接到客户电话,手机24小时保持开机状态。
此外,他每周都会抽出四个晚上在店内指导学徒。“一次收的学生不多,要保证教学质量。我希望能给业界培养一班生力军,教一些真正的锁匠出来。”
工作之余,黄瑞昌还参加了义工团体,免费帮老人修锁、开锁、检查门锁。已经做了10多年义工的他,还常常与慈善机构有联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锁匠并不只是开锁,还具有其他意义。”黄瑞昌说,有些粗心大意的人,在煲汤的时候出门上街,又不带钥匙,此时锁匠就派上用场了,“能救命”。还有一些夫妻吵架,其中一方赌气换了门锁,另一方不得不去找锁匠帮忙开锁。开了锁,两人关系又好了,此时锁匠便扮演了一个调解家庭关系的角色。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黄瑞昌的店铺里,摆放着不少电子锁。“将来会是电子锁的天下,科技发展不是问题,我把电子锁市场视为商机。”黄瑞昌说。
“无论未来如何发展,锁匠这个行业是不会消失的。”黄瑞昌说,“我对行业前景信心不变。”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