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格斗在中国方兴未艾 有望成为主流搏击赛事
中新社广州6月26日电(王婧)“中国综合格斗教父”赵学军26日对中新社记者表示,综合格斗对技术的包容性强,有望在搏击领域占据主体地位。而中国选手由于长期接受中国功夫站立技术的熏陶和训练,地面技术明显不足。
随着中国赛事审批“松绑”,搏击类商业赛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且逐渐由单一技法向综合格斗发展,吸引了大量具有散打技术的“半专业”选手,甚至民间武术爱好者。
综合格斗比赛允许选手使用拳击、泰拳、摔跤、巴西柔术等多种技术,站立技术和地面技术都很重要,只具备单一技术的选手无法取胜。
今年19岁的综合格斗选手张朴曾在河北省某体校接受专业散打训练。鉴于近些年中国的搏击行业频现利好,职业运动员的待遇和医疗保障逐步提升,张朴选择从“体制内”跳出来,转攻综合格斗。他表示,自己目前的收入与付出能够相匹配。
“在搏击没这么‘火’的时候,我也没有想过要打商业赛事。”张朴对中新社记者说,专业运动员的发展路径大多是从小练习套路,基础扎实后接触散打,再被输送到体校、体工队或体院的专业队伍,只能参加为数不多的全国比赛。因此运动员的训练时间长,实战机会少。
走上职业选手的道路后,张朴并没有感到轻车熟路。“散打讲究踢、打、摔,对动作的准确率和速度要求高,重得分;商业赛事观赏性强,尤其是综合格斗,讲究踢、打、摔、拿,无论是力量、打法还是节奏,都与散打不同,都需要纠正。”
中国武术由于大多集中于站立技术,在综合格斗领域劣势明显。“这就好像人家用四条腿走路,而我们用三条腿,地面技术是我们中国选手的短板。”赵学军对中新社记者说。
近日,散打运动员出身的18岁小将符厚龙与法国民间综合格斗选手进行了对抗赛。比赛中,由于对手地面技术很强,符厚龙几乎没有运用平日学习的柔术。一旦与对手纠缠在一起,符厚龙就会显得很被动,多次被对手锁住脖子。
“平时学的柔术不敢用,既说明技术不过硬,又说明选手不自信。比赛往往以地面技术结束,因此这个短板不能轻视。”赵学军认为,中国掀起搏击热是好事,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综合格斗最接近实战,它不是一个项目,而是一个平台,让世界上各种技术在这个平台上交流。”
另有几位中国“草根拳王”也在与法国选手的较量中暴露出地面技术的劣势。“我最近和两个朋友共同出钱请巴西教练教我们柔术。”喜爱武术的中国网络作家罗怀杰告诉中新社记者,他通过自学发现,国外的技术更讲求实用性,而自己最初对功夫的认识是中国武打片中的一招一式。
展望未来,赵学军表示,终极格斗冠军赛(UFC)等综合格斗赛事数量和收视率持续攀升,发展势头强劲。而散打等单纯讲究站立技术的项目,又由于非奥运项目,其推广和流行程度难免弱化。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