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绵阳产业项目变迁 科技城“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发展解码
9月8日,第七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闭幕。从会场离开后,九洲集团旗下四川九州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战兵有些感慨,从第一届科博会至今,九州科技就是科博会展区的常客,但参展的产品,一路从2K升级为8K、智能家居等新品,“要发展就要不断科技创新、推出新产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科技兴企’。”
35年前,在跃进路的红砖墙厂房内,国内首款全频道共用天线系统在此诞生,这开创了九洲集团的新篇章。从此,绵阳多了一张电子信息产业的“名片”,九洲集团也一路拓展领域,成长为今天经济规模近300亿元的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
同一天,记者走访了正在加紧建设的绵阳惠科第8.6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项目。作为绵阳电子信息产业的“新人”,这个投资240亿元的项目落地时,绵阳对其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将研发团队设置于此。
从全频道共用天线系统,到8K超高清显示技术,再到新型显示器,时代变迁,产品更迭,但重视科技创新的产业发展主线从未改变。
发展定位
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
奋斗目标
到 2020 年,要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四川经济副中心和西部经济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取得重大突 破 ;到 2025年,要推动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率先建成四川经济副中心
从一部天线“起家” 如今该板块年产值30多亿元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政策调整,产品订单大幅减少,国营涪江机器厂(九洲集团的前身)着手进军民品市场,尝试过的民品包括电子管收音机、微波炉、电风扇等20余种,但都没能获得成功,经营情况越来越艰难。
到1984年,涪江机器厂拿出最后一点留存外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结合自身的射频技术积累,在此基础上组织科研人员攻关,在国内率先推出全频道共用天线系统。
那一年,现在九州科技营销公司任职的王启平来到这里。当时,王启平经常和同事一起,搬着不轻的天线上到楼顶进行参数测试。“要在楼顶布置一根天线,上面接上不同的振子天线,接收到的电视信号经过放大器再进入到系统,通过有线传入楼内的各个房间。”王启平解释。
适逢电视机大规模普及,对广播电视设备需求旺盛。这款名为“九洲牌”的全频道共用天线系统一经推出,畅销全国,很快就占据了全国30%左右的市场规模,奠定了九洲集团在广播电视设备行业的地位。
目前来看,这套产品有些简单,但在当时的技术环境下却颇具开创性。“为研发这套系统,厂里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所,几十人用了半年左右时间才研发成功。”
此后,从共用天线到有线电视,再从数字电视到现如今的三网融合时代,从用户单一收看电视节目,到家庭智能化应用体验的提升……王启平与九州科技一起,经历了中国广播电视设备的演进过程,也见证了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
据悉,从共用天线系统开始,九州科技在广播电视设备市场份额一直排名前三,目前年产值超过30亿元,员工总数超过3000人,至今仍是九洲集团产业中重要的板块。
“捆绑”研发项目 要产业更要研发力量
9月8日是星期日,绵阳惠科项目建设现场,3000多名工作人员冒着小雨穿梭在工地。再有几个月,该项目的液晶面板生产线将投产。
总投资240亿元的绵阳惠科项目,是招商引资领域的“香饽饽”。在2018年4月正式落户绵阳之前,该项目经历了7次高层会谈、72轮商务谈判。
绵阳提供的是良好的营商环境——项目建设创造了39个工作日取得环评批复、提前1个月取得能评批复等多个纪录,使得主体厂房提前23天封顶。与此同时,绵阳也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将研发团队布局于此。
“重视人才、重视研发,是绵阳产业发展的突出特点之一。”绵阳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在每年6000万元的人才资助中,对“人才+项目”的资助力度一直很高,旨在鼓励企业将人才队伍落户绵阳,最高可获得2000万元资助。
“未来将有200多名研发专家在此工作。”惠科项目现场施工人员说。这些专家主要来自日本、韩国等,他们将负责制程技术上的优化创新,并为布局次世代显示技术提供技术支撑,“要将这个项目打造成大尺寸超高清液晶面板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他们的成果也可以直观体会到——主体厂房内将采用液晶面板曝光制程的“黑科技”——四道光罩制程技术能使生产成本下降5%,生产效能提升20%。此前该技术一直被国外企业所掌握,而惠科的研发团队打破了国外垄断。未来,该项目年产值将达150亿元。
大事读档
新中国成立以来绵阳10件大事
绵阳解放
1949年12月,绵阳解放。1949年12月下旬至1950年1月,绵阳专区各县相继解放,并建立起县、乡两级党政组织。
建设电子工业基地
1956年春,第二机械工业部决定在绵阳建设无线电工业基地,从1958年起,长虹机器厂、涪江机器厂、涪江有线电厂、华丰无线电器材厂相继开工建设。至1966年5月,上述四厂全部建成投产,绵阳电子工业基地初步形成。
三线建设在绵阳全面展开
从1965年起,国家把绵阳地区确定为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之一,相继在绵阳布点建设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家级重点独立科研机构,以及长城特殊钢厂等一批大型冶金和机械研制企业,累计建设项目达40余个。
大办沼气成为全国典型
绵阳地区试办沼气始于1970年。1975年,全区建沼气池达到高潮。绵阳县共建池9.7万口,成为全国第一个基本实现沼气化的县。同年4月,全国第一次沼气利用推广经验交流会在绵阳县召开。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绵阳地区共建沼气池19.56万口,成为闻名中外的沼气之乡。
绵阳建市
198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绵阳地区,建立省辖地级绵阳市。
实施“科技兴绵”战略
党的十三大召开后,绵阳市委积极探索绵阳经济社会发展新路子,创造性提出“工业为主导,农业起步,商业兴市,科技兴绵”的发展思路。1988年8月,绵阳市委一届二次全委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实施“科技兴绵”战略的决定》。
建设中国科技城
2001年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科技城建设全面启动。到2017年底,绵阳科技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2000年的10倍、12倍和19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7%,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分别达到79.8%、70.64%,均居全国前列。
开展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绵阳遭受重创,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达1689.09亿元。灾后重建过程中,绵阳共计投入重建资金2267.34亿元,建成7314个灾后项目。
全面创新改革
2015年9月,国家把四川列为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8个试验区域之一。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绵阳总结出“创新转化、产业培育、人才集聚、开放合作、金融服务的‘五大体系’”,推出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中共绵阳市委七届五次全会
2018年7月,绵阳市委七届五次全会召开,提出了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新时代推进绵阳发展的战略谋划。本版撰稿本报记者 祖明远 本报制图 朱濉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