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成华区推出21条“教育新政”加快“教育强区”建设
建立教师事业编制“周转池”、绘制“立德树人资源地图”、多方参与育人场景营造……昨日,在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成华区召开全区教育大会,表彰一批在教育实践中表现突出的正高级教师、十佳模范教师、十佳青年教师、十佳班主任,研究部署今后一段时期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行动路线。
记者还从大会上获悉,该区结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区域实际,在明确近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推出了21条教育改革新举措,引起了与会者的积极反响。这21条“教育新政”涉及人事制度、教育场景、督导考评、经费保障等多方面的改革创新。
“教育新政21条”明确提出,探索教师编制区内统筹、动态调配机制,健全教师编制一年一调整制度,建立区本级事业编制“周转池”,在现有编制总量内盘活事业编制存量、向教师队伍倾斜。实施“编制+员额”管理,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机制,切实解决结构性缺员及编制不足等问题。
教育是一项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努力的重大系统工程,但许多人的观念还停留在重学校教育、轻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阶段。为了打破三方教育不协调的瓶颈,“教育新政21条”提出了“加快构建大德育生态圈”的概念。
成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解释,从宏观来看,成华区大德育生态圈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德育管理体制。
中观上,有绘制“立德树人资源地图”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成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绘制这张资源地图,实际上是对建立社会公共资源有效开放制度,优化全社会育人资源供给的一种创新性的探索。
在微观层面,“教育新政21条”还提出,将一体化构建“幼小初高”纵向衔接、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横向贯通的德育课程体系,出台《中小学研学旅行实施办法》,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教育及研学旅行活动,打造街校互联的立体网、校社互通的体验营,建立一批研学基地,构建社会实践大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新政21条”对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提出了量化指标,计划到2022年,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将新投用学位5.7万个,建成一批特色学校群和品牌名校,教育现代化实现度达到90%以上。
其中,在满足学前教育需要方面,将扩建现有公办幼儿园,利用空置厂房、公共服务综合体、中小学闲置校舍等既有建筑改建公办幼儿园或附属办园点,加快回收非公办公建配套幼儿园等多种途径,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力争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80%。本报记者 赵一
- 标签:
- 编辑:兰心
- 相关文章